全国科普月,三十天跨越漳州科技馆的“科学时区”
2025年9月,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在各地拉开序幕。漳州科技馆精心打造“科普惠民”、“科普讲坛“、“科学生活”、“科学课程”、”科技人才“、“科技竞赛”等不同主题科普模块,线上线下双轮驱动,馆内馆外资源联动,着力打造多
2025年9月,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在各地拉开序幕。漳州科技馆精心打造“科普惠民”、“科普讲坛“、“科学生活”、“科学课程”、”科技人才“、“科技竞赛”等不同主题科普模块,线上线下双轮驱动,馆内馆外资源联动,着力打造多
为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热情,提升其科技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9月25日,宜宾市科技馆“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巡展暨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宜宾市长宁县梅白镇义务教育学校,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技盛宴。
9月全国科普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教务处(实验教学中心)组织20余名师生组成科技志愿者团队,积极参与安徽省科技馆科普活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和科普服务惠及于民。
金秋九月,捷报频传!安达创展凭借在科普展教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卓越的综合实力,中标海南科技馆运营管理服务项目。此次中标,是海南科技馆对安达创展在科普服务领域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双方携手共创海南科学文化新标杆的重要开端。
低碳科技馆作为 “双碳” 科普核心载体,其设计逻辑正从 “设备展示 + 数据罗列” 的传统模式,向 “场景体验 + 行为引导” 的认知建构深度演进。传统陈列因脱离生活场景,导致公众对 “碳足迹核算”“新能源原理” 的认知率不足 20%。数据显示,采用 “叙事化
农业科技馆作为农耕文明传播与农业科技普及的核心载体,其设计逻辑正从 “静态农具 + 文字说明” 的传统模式,向 “动态场景 + 沉浸体验” 的认知建构深度演进。传统陈列因缺乏互动性与场景感,难以满足公众对农业科技的深度探究需求。数据显示,采用 “叙事化场景 +
为扎实推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科技强国基础”滨海科技馆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响应“惠民生”科普服务号召,9 月 24 日,滨海科技馆携手塘沽街道走进新港第四小学,启动“科学嘉年华 ——流动科技馆进校园活动”。
2025年9月19日,全国科普月期间,沉浸式奇幻科学剧《南极磷虾求生记》在中国科技馆“广场大舞台”活动上惊艳亮相。
航空科技馆作为航空文化传播与科学普及的核心载体,其设计逻辑正从 “静态器物展示” 向 “动态认知建构” 深度演进。传统 “飞机模型 + 文字说明” 的陈列模式,已难以满足公众对航空知识深度探究与沉浸式体验的需求。数据显示,采用 “叙事化场景 + 互动体验” 设
9月25日,渭南市科协携市科技馆及华州区科协在华州区城关中学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秀。科普辅导员们通过一系列互动实验,将抽象的物理化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体验。
“核铸强国梦,精神永传承”。本次直播将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之中国核工业科技馆。节目邀请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秀艳,由她带网友 “云” 游展馆,回溯我国核工业从艰难起步到蓬勃发展的壮阔征程,讲述钱三强、王淦昌等科学家以身许国、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解读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与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打造的沉浸式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于9月16日至25日在中国科技馆206新空间上演。该剧以戏剧艺术赋能科技场馆,将科技的严谨性与艺术的感染力融合,使抽象的科学精神转化为具象的舞台语言,不仅为
近日,济宁科技馆举办的“科学之夜”活动圆满落幕。作为全国科普月期间科普教育的特色实践活动之一,本次活动以“科普市集+科学探索”为核心主题,通过沉浸式场景构建,吸引500组亲子家庭参与,用趣味互动打破传统科普边界,让科学知识在夜幕下变得生动可触,不仅为参与活动的
航空航天科技馆作为大国科技实力的具象载体,其设计逻辑正从 “展品陈列馆” 向 “认知培育场” 迭代。传统 “模型 + 展板” 的静态模式,已难以承载公众对航空航天科技的深度探索需求 —— 数据显示,采用 “场景叙事 + 互动体验” 模式的航空航天展区,观众知识
科技馆作为科学传播的核心载体,其展厅设计逻辑正经历从 “静态展品堆砌” 到 “动态认知建构” 的根本性转变。传统 “橱窗式展示 + 文字注解” 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深度探究与沉浸式体验的需求。数据显示,采用 “叙事化场景 + 互动体验” 的科技馆展
主题科技馆作为科学普及与创新思维培育的核心载体,其设计逻辑正经历从 “静态知识灌输” 到 “动态体验共创” 的根本性转变。传统展厅中 “展品陈列 + 文字说明” 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公众对深度参与和沉浸式探索的需求。数据显示,配备互动装置的展区观众平均停留时间较传
国防科技馆作为彰显国之重器、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载体,其设计逻辑正经历从 “静态装备展示” 到 “沉浸体验育人” 的根本性转变。传统展馆中 “实物堆砌 + 文字注解” 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公众对国防科技深度认知与情感共鸣的需求。数据显示,采用 “实物 + VR 互
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4日讯近日,东营市青少年宫与东营市科技馆分别发布通告,根据国务院2025年国庆、中秋放假时间安排,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对双节期间的开闭馆时间进行调整,方便广大市民提前规划参观行程。
课程通过“古法探秘+现代科技+动手实践”的复合模式,带领孩子们从东汉地动仪到现代地震预警技术,沉浸式解锁地球科学奥秘,掌握防震减灾技能。活动现场,课程首站聚焦中国古代科技瑰宝——张衡地动仪。科学老师以“龙珠落蟾蜍”展品实验演示为切入点,揭秘地动仪的“倾倒型装置
近日,人民网董事长、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蓁蓁率队赴百色市科技馆考察调研,双方就AI赋能科技馆建设情况,以及AI空间升级暨“AI科普下乡”规划展开交流。